项目名称:±320kV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管廊
- 清华大学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100084
- 李传扬
- 17610011699
-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20
姓名 |
何金良 |
电话 |
|
电子邮件 |
hejl@tsinghua.edu.cn |
区号 |
|
邮编 |
|
通信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高压馆301 |
汤金根 李传扬 胡 军 张 波 余占清 梁芳蔚 梁作栋 庄伟建 范贤浩
专利类型 |
|
专利状态 |
|
申请号 |
授权日期 |
授权专利号 |
201710464180.2 |
2019-08-16 |
ZL 201710464180.2 |
201711043283.8 |
2019-09-27 |
ZL 201711043283.8 |
201910007162.0 |
2021-07-13 |
ZL 201910007162.0 |
201910007165.4 |
2021-04-30 |
ZL 201910007165.4 |
201910801436.3 |
2021-01-15 |
ZL 201910801436.3 |
202010222170.X |
2021-08-20 |
ZL 202010222170.X |
202010717461.6 |
2021-11-30 |
ZL 202010717461.6 |
202010838145.4 |
2021-11-19 |
ZL 202010838145.4 |
202010839626.7 |
2022-04-01 |
ZL 202010839626.7 |
202011091325.7 |
2021-09-07 |
ZL 202011091325.7 |
解决极端环境下直流电力输送难题是我国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未来国家规划9条直流线路施工技术难度巨大,复杂环境下电能输送技术成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存在以下难题:
1、藏东南送电大湾区特殊输电通道难题
国家重大工程藏东南清洁能源送出大湾区工程(±800kV直流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及南网公司促进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问题目录(2022版)。然而,途径无人区及高海拔落差地段,这使得传统直流输电方式无法被应用。
2、跨区域输电翻越无人区雪山难题
西藏墨脱地区水资源储量巨大,中长期预计开发8-10回直流外送。然而,墨脱-波密出线须经海拔750~5500m的多雄拉雪山,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3、广东电源直入负荷中心难题
广州-深圳直线距离约150-200公里,广东敏感设施众多,线路绕行,中长期自西送电珠东南负荷中心更加困难。
直流GIL具有占地面积小、显著降低传输过程电能损耗、输电容量大、能够应用于恶劣地形等优势,成为直流输电工程穿越城市、江河湖海或山地丘陵等特殊环境的最优选择。掌握直流GIL绝缘关键技术,研发 GIL产品,不仅为以上国家重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从长远角度看,更为我国直流输电通道紧凑化升级及未来城市大容量电力直流送入提供核心装备支撑。
然而,我国目前尚未有直流GIL研发成功案例,其研发难度巨大,亟待突破两大瓶颈:一是直流GIL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问题。在直流电压作用下,单极性的电场会导致绝缘子表面出现电荷积聚,引起局部电场畸变,诱发沿面闪络。二是GIL内部金属微粒问题。金属微粒运动不仅容易触发局部放电,导致绝缘子表面电荷增多,同时畸变电场降低绝缘强度。发明人课题组多年围绕以上两个难题开展研究工作,攻克了诸多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的瓶颈问题,目前研发成功的±320kV直流GIL已通过型式试验,基于该产品关键技术积淀,未来有望突破更高电压等级直流GIL系列化产品。
基于研究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51篇、EI收录10篇,论文被引1767次,在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5次。基于多年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发明人课题组多次荣获本领域最高科学家奖及青年学者奖。
发明人课题组经系统性研究,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了GIL绝缘子表面电荷调控以及金属微粒抑制等关键技术难题,主要创新点如下:
1、 基于多物理场仿真与智能优化算法,优化直流GIL绝缘子几何形态。提高了设计效率与精度,为实现直流GIL绝缘子的工业化生产智能化设计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2、 提出了“场效应理论”,用于解释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特征,统一了电荷积聚理论模型,为该电荷积聚识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提出了“近似失效绝缘区”的理论,并通过仿真结合试验对该理论进行验证,为温度梯度下绝缘子偶发性失效理论解释奠定了基础;
4、 提出了“电荷圈诱发闪络”模型,该模型解释了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诱发的偶发性闪络现象,为直流GIL工业化研发导体粗糙度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5、 提出与工业应用场景相关的表面电荷积聚机理与绝缘失效模型,为直流GIL绝缘子表面电荷调控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6、 将非线性电导填料应用于工业化直流绝缘子的制造,以低成本实现具有表面电荷自适应调控功能的智能化电气功能材料;
7、 结合金属微粒动力学模型,提出牢笼型金属微粒捕捉器以及表面覆膜技术,实现GIL内部金属微粒的抑制。
8、 基于前述理论基础及技术积淀,国内首次研发出±320kV GIL,并通过全套型式试验及长期耐压试验。
国内直流输电领域目前采用直流电缆或者直流架空线,但因直流电缆存在线路分支难,接头施工工艺复杂,故障点难以发现,难以进行检修等问题;直流架空线也无法适用于特殊输电环境,如江河湖海,城市的隧道穿越,这些都极大限制了直流输电的线路的发展,急需可商业化应用的直流GIL产品。本项目研发的直流GIL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产品空缺,具有广阔的产业前景。
海上风电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欧洲把海上风电作为风电发展的重要领域,制定了到2030年建成1.5亿千瓦的发展目标。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至2025年期间,全球海上风电投资总额预计将达2110亿美元。研究表明,中国风能利用的潜力巨大,陆地和海上风能的可开发装机总容量达到大约7~12亿千瓦,最新评估报告提出的数据甚至可达25亿千瓦以上。研究将大规模的离岸风电输送到陆地的能量输送技术对于海上风电产业具有战略性意义。海上风电的主要技术模式将采用柔性直流(也称为轻型直流)输电技术将分散的电能聚集后集中送到陆地。对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构建海上超大规模风电基地和陆地间的高速清洁能源通道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开发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直流电力输送相关产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海上风电的电站都建在船上,采用直流输电GIL,可大大减少承载变电站的船舶的体积。2020年至2025年,中国预计将实现1500万千瓦时的海上风电并网规模,投资额达人民币3000亿元。依托于庞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本项目具有极佳的产业化前景。
应用于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变压器的直流穿墙套管,其价格昂贵,一根直流穿墙套管价格达到百万乃至千万级别。采用直流GIL与换流变压器直接相连,可以省去直流穿墙套管,并且直流GIL可以和户外设备直接对接,省去昂贵的直流套管与户外设备的接口设备,这将大大简化设备间接口,降低换流站的成本,节省了占地面积,因此具有极佳的产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