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首页|展厅首页|高等院校发明成果展区|创新工匠成果展区|青少年发明创新|综合展区
项目名称 技术分类 单位信息 第一发明人 专利情况 项目简介 发明创新点 产业化及市场应用

项目名称:极端复杂地质盾构隧道安全建造技术和装备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天津自贸试验区(空港经济区)中环西路36号
  • 300308
  • 范国刚
  • 18627575710
  • www.crlgc.com

第一发明人

姓名 贺维国 电话 27353569 电子邮件 657291585@qq.com
区号 022 邮编 300123 通信地址 天津市红桥区河北大街一号

其他发明人

范国刚 叶东明 周华贵 李 勇 刘庆方 田 峰 曹 威 陈 翰

专利情况

专利类型 专利状态
申请号 授权日期 授权专利号
CN201510466591.6 2017-09-12 ZL201510466591.6
CN202010353324.9 2021-04-20 ZL202010353324.9
CN202210227930.5 2022-06-14 ZL202210227930.5
参展目的

项目简介

一、项目背景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北邻西伯利亚板块,西南为印度板块,东南为西太平洋正在发展的沟、弧、盆系,使我国的隧道修建难度远超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主要原因是受制于盾构法修建隧道相关技术的瓶颈制约和国外高筑的技术壁垒,加之地震区域广泛,导致事故频发。隧道事故源头主要有地震工况域隧道结构受力不明晰,抗震措施不到位,极端复杂地质,盾构掘进参数难以确定等,导致掘进控制失准或装备设计缺陷。因此,突破各种极端环境盾构修建隧道的技术瓶颈,是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 二、项目的优势 本参评项目提供了一种盾构隧道抗震技术与装置,通过盾构隧道先整体速算,后局部精算的抗震设计方法,快速、准确找到盾构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管片张开量较大部位,通过在盾构接缝处设置哑铃式形状记忆合金连接的新型管片接缝柔性减振节点,降低其他普通接头60%左右的张开量,有效地提高了隧道的地震安全储备。 本参评项目综合考虑盾构机防滚转能力与地质条件、覆土厚度、断面面积、机壳半径等众多因素的关联,建立了盾构机掘进整体稳定影响因子数据库,发明了全断面掘进机防滚转能力整体稳定性分析辨别方法,实现了不同地质条件满足掘进机超浅覆土整体稳定的精确分析。提出盾构刀具对软土中孤石和硬岩凸起可掘性判别装置及方法,通过试验装备,真实模拟盾构刀具对孤石和硬岩凸起的掘进切削,可准确判别软土中孤石和硬岩凸起是否具有可掘性,为刀具布置和强度设计提供参考,也可指导隧道直接掘进孤石和硬岩凸起所用的盾构即参数的确定,避免了其他辅助措施给工程建设带来的造价和工期的增加。 三、评价 本项目参评人联合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天津)隧道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河海大学一起开展了盾构修建隧道的相关研究。本参评项目应用于天津地铁6号线、青岛地铁1号线和8号线过海区间、厦门地2号线和3号线过海区间、汕头苏埃通道、衡阳合江套隧道、深茂铁路珠江口隧道等过座隧道工程,节约工程造价超过3.1亿元。为项目参评人新增销售额32000万元,利润4500万元。本参评项目的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天津市专利金奖等多项荣誉。 本项目参评人在2021年入选了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是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建国70周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公司人才济济,研发人员曾获得中华国际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青年奖、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发明创新点

我国盾构隧道领域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国内盾构机的制造业缺乏理论计算公式作为指导。在盾构隧道抗震方法中存在对软弱地层进行地基加固时,盾构隧道的地震响应难以完全消除的问题,而如何在夹杂高强度孤石和硬岩凸起软土探索盾构刀具的适应性,一直是行业的技术难题。 基于此,本项目参评人通过潜心研发和创新改进,开发出一套完备的极端复杂地质盾构隧道安全建造技术和装备,并申报了系列专利: 1、发明创新点 (1)针对大震工况下盾构隧道受力薄弱环节难确定,管片张开量普遍超标难题,参评项目利用专利“一种水下盾构隧道结构抗震方法与装置(专利号:ZL201510466591.6)”,降低隧道管片普通接头60%左右的张开量,有效提高了隧道的地震安全储备。与目前地层加固的抗震思路完全不同,本专利技术的盾构隧道纵向结构绝大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拼装,仅在特殊的位置分别布置一套预制的钢管片,利用附加在钢管片上的抗震装置,实现抗震的目标。而钢管片大变形止水带设置在钢管片端面,侧面设置普通钢筋混凝土管片止水带,减少了大型拼装设备的投入。 (2)针对复杂地质环境下外部土体提供给盾构机的摩擦力不足、土层扰动失稳塌陷或水底覆土被装备压力击穿,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安全问题,参评项目利用专利“适用于不同地层和埋深的盾构机掘进是否安全的计算方法(专利号:ZL202010353324.9)”实现不同地质条件满足掘进机超浅覆土整体稳定的精确分析,为盾构机制造提供基础参数,也可为盾构机隧道掘进中提供理论计算方法,对工程安全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 (3)针对极端软硬不均地质环境,常规将岩土复合地层简化为层状土层近似处理的方法,难以有效指导设备开挖,导致线路偏离、设备损坏等重大工程事故的问题,参评项目利用专利“一种盾构刀具对软土中孤石和硬岩凸起可掘性判别装置及方法(专利号:ZL202210227930.5)”准确判别软土中孤石和硬岩凸起是否具有可掘性,为刀具布置和强度设计提供参考,可指导隧道直接掘进孤石和硬岩凸,避免其他辅助措施给工程建设带来的造价和工期的增加。 2、对比同类技术有以下特点 本参评项目提出使用效能减震节点,提高盾构隧道抗震性能;提供盾构机最大抗扭转力矩的计算方法,用于评价盾构机在不同地层和埋深情况下掘进的安全性,指导隧道在不同复杂地层和埋深的掘进控制;使用盾构刀具对软土中孤石和硬岩凸起可掘性判别装置及方法的技术,对极端软硬不均地层是否具有可掘性实现预判,并指导刀具设计和掘进参数的调整。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化及市场应用效益情况

本参评项目自市场化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应用于天津地铁6号线、青岛地铁1号线和8号线过海区间、厦门地2号线和3号线过海区间、汕头苏埃通道、衡阳合江套隧道、深茂铁路珠江口隧道等过座隧道工程,节约工程造价超过3.1亿元。有效改善了天津、 青岛、厦门、汕头、衡阳、广州等6座城市的交通路网状况,促进了地区交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近两年为项目参评人新增销售额32000万元,新增利润45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近两年经济效益详细情况如下: 2020年年销售收入21000万元,利润:3188万元; 2021年年销售收入 11000万元,利润:1312万元。 本项目参评人构建了一系列水下深埋隧道修建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核心成果纳入国家标准《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446-2017)、《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盾构机安全要求》(GB/T34650-2017) , 规范了国内海底隧道的建设、推动了我国水下隧道技术的发展,为隧道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也为中国标准、中国技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对提升国家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入会申请

版权所有:中国发明协会 京ICP备1302422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45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5号专家公寓6层 邮编:1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