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首页|展厅首页|高等院校发明成果展区|创新工匠成果展区|青少年发明创新|综合展区
项目名称 技术分类 单位信息 第一发明人 专利情况 项目简介 发明创新点 产业化及市场应用

项目名称:内河桥区船舶航行态势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
  • 430063
  • 郑元洲
  • 027-86544523

第一发明人

姓名 郑元洲 电话 电子邮件 yzzheng@whut.edu.cn
区号 邮编 通信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040号

其他发明人

张 磊 钱 龙 曹婧欣 程赣军 刘欣宇

专利情况

专利类型 专利状态
申请号 授权日期 授权专利号
202210810325.0 2022-07-11 5948498
201810532632.0 2018-05-29 3521333
201611046021.2 2016-11-22 3381026
201710206795.5 2017-03-31 3549983
202210947818.9 2022-08-09 5660369
202022855209.X 2020-12-01 13700439
202223117745.5 2022-11-23 18929136
201620548367.1 2016-05-30 5612957
201510897538.1 2015-12-07 2776120
参展目的

项目简介

1.项目背景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繁荣,我国在桥梁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日益纵向深入,长江干线跨江桥梁工程数量稳步增长。桥梁的建设和使用一方面完善了陆上交通体系,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水上交通产生重大影响。船桥之间的安全防撞逐渐引起更多关注,对桥区水域的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内河环境复杂多变,按照现行的规章制度,船舶通过桥区、港口及复杂水域仍需采用人工操舵的方式航行,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导助航设备无法满足船舶自动航行要求,船舶驾引人员需凭借良好的船艺在短时间内采取正确的决策,以快速应对桥区通航条件的变化。因此,为推动内河船舶智能化发展,实现船舶自动航行,对船桥主动防撞进行预控迫在眉睫,从而保障船舶安全通过桥梁。 2.项目来源及所属科学领域 该项目隶属交通运输水路交通安全领域,主要依托项目有: [1]基于船岸协同感知的船桥主动避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51979215 [2]面向内河智能船舶过桥的场景感知与语义理解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52171350 3.项目特点及应用前景 项目面向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需求,结合船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对船桥碰撞进行研究分析,在此现状基础上,面向船舶智能航行和桥区船舶安全通航等需求,提出了桥区船舶智能监控及主动预警、典型航道船舶轨迹智能预测方法、桥区河段船舶非安全行为识别方法、AIS和视频信息融合方法、恶劣通航环境下识别增强感知方法,研发了桥区水域船舶行为建模及碰撞风险可视化平台和桥梁防撞智能预警系统。 项目紧贴时代发展需求、立足现实同时面向船舶智能化的未来,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本项目成果的应用可作为对船舶驾驶台碰撞预警与预控制理论体系的补充,从而促进驾驶台区域船舶航行安全保障技术的发展,有力保障了桥区河段船舶航行安全和水域环境安全,发挥长效机制,构建更加安全的通航环境。 4.项目技术指标、应用及效益情况 研究成果经中国航海学会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内河桥区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关键技术已在武汉欣海远航科技有限公司、长江引航中心以及南海海域多个海上搜救中心、海事机构等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980万元,社会效益显著。

发明创新点

项目面向船舶自主过桥场景,在桥区河段船桥碰撞现状基础上,对接船舶自动航行和船舶安全通航等需求,以内河桥区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为研究重点,研发了桥区水域船舶监管可视化平台和桥梁防撞智能预警系统,为桥区河段海事监管和船舶安全通航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项目的主要科技创新包括四个方面: (1)构建了一种基于GA-ACO优化BP神经网络的船舶轨迹智能预测模型,分析不同通航环境船舶航行特征和规律,有效降低神经网络超参数随机性影响,开展了不同水域实船实验,实现了轨迹精准预测,极大提升航行安全性。 针对内河船舶航行态势预测的需求,项目以交汇口和桥区等为研究水域,分析并提取船舶行为特征,并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设计混合智能算法GA-ACO优化BP的超参数,并以此构建航迹智能预测模型,实现了船舶位置的精准预测,有效降低碰撞风险。 (2)构建了一种基于深度CNN-LSTM的船舶非安全行为识别模型,采用改进Douglas-Peucker算法实现轨迹压缩,并设计了桥区河段船舶行为特征提取和判别算法,开展了不同通航环境下船舶非安全行为识别实验,有效降低船舶碰撞风险。 针对桥区河段船舶行为建模难,非安全行为识别精度低等问题,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ouglas-Peucker算法的深度CNN-LSTM行为识别模型,深入分析船舶过桥规律和航行特征,定义了不同行为判别算法,主动对接机器学习,建立深度CNN-LSTM行为识别方法,实现了不同航行环境下船舶行为精准识别,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3)构建了一种基于改进自适应联邦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船舶AIS和视频信息融合模型,采用多特征融合的航迹关联算法实现异构信息之间的时空统一,开展了不同工况条件下船舶轨迹和视觉信息融合实验,有效提升船舶航行信息的置信度和多样性。 针对桥区河段航行信息复杂性、异构性及冗余性而影响船舶决策与操纵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联邦卡尔曼滤波算法的AIS和视觉信息融合模型,实现了桥区水域多源异构信息之间的融合与统一,为船舶自主过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促进船岸信息之间实时交互,以保障船舶安全通航。 (4)构建了一种基于改进AOD-Net的内河雾天通航环境视觉增强方法,并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设计上下文感知网络,实现低光照环境下船舶图像增亮,开展了内河恶劣环境下视觉增强感知实验,有效保障了船舶在不同通航天气条件下的航行安全。 针对内河恶劣通航条件下水面目标检测精度较差而影响船舶安全航行的问题,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采用混合空洞卷积、注意力机制和混合损失函数设计一种改进的AOD-Net去雾模型,对不同雾霾条件下的通航环境均能实现较好的去雾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网络的上下文感知低光照增强网络,并采用知识蒸馏的方式对其进行压缩,缩小网络体积,实现在船载计算机和嵌入式设备中部署网络。

产业化及市场应用效益情况

项目面向港口、航道等复杂场景的智能感知需求,采用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程序设计及实景试验等方法,开展了船舶轨迹预测、非安全行为识别、恶劣通航环境视觉增强感知、AIS信息和视频信息融合研究,开发了水面目标多尺度检测与定位平台和智能海上视觉全息感知系统,形成了海事监管的成套技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船舶智能监管水平,有力保障了日益繁忙的港口航道船舶的航行安全,并实现了自动化可视和预警,降低了船舶碰撞风险,保障了水上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了更加安全的通航环境,通过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果目前已经在南京盛航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北海航标处、广州航保科技有限公司、海口鑫海纳港航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瀚兰航运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成功应用。从应用情况看,项目成果有效促进了港口和航道的智慧感知的发展,为复杂大场景下船舶行为建模和水上目标感知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技术支持,有力保障了港口、航道等场景的船舶航行安全监管和水域安全通航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根据应用证明测算,项目成果在上述单位推广应用过程中产生各项累计间接经济效益达到4980万元。 项目立足内河船舶智能化发展重大需求牵引,以通航安全为出发点,主动对接交通强国战略,深入服务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重大行业需求,注重人工智能关键前沿技术同船舶安全航行的深入融合,设计了船舶轨迹智能化预测、非安全行为识别、恶劣通航环境视觉增强感知及多源信息融合系统,实现了船舶行为建模、视觉感知与定位,可实时监测过往船舶通航状况。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水面场景船舶行为建模与视觉监管能力,提升了内河海事智慧监管服务水平,有效保障了船舶安全、自主、高效地航行,支撑了国家“交通强国”、“海洋强国”、“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战略,极大推动船舶智能化发展进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入会申请

版权所有:中国发明协会 京ICP备1302422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45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5号专家公寓6层 邮编:100036